丧事这回事,对我来说还真陌生。呃……估计也没几个谁会感到很熟悉吧?近亲的丧事办过两次,都在家,这是我第一次到灵堂。原来,灵堂跟学校或外边的商业礼堂差不多,就朴素、简单些,没有设计可言。有可能只是我到的这一间是这样,那些付得起钱的、愿意付钱的,就可以找比较好的场地,如富贵集团的?这灵堂位于我中学的斜对面。这么久以来,即便是当初有五年上下学的时光,我一直都以为这是一间庙堂。我一到步,就四处探头张望,好奇宝宝呐~~~ 我看到内堂部分有分三个区域,上边有号码,才知道这个场地分1号、2号、3号灵堂。我开始想象,要是三个灵堂有被租用了,会是怎样的一个场面呢?
第一晚没其他人,就我们而已,来宾都知道往哪儿走。再加上我们的讣告还没刊登出,来宾其实很少。出殡日是第三天早上,是上班日;经讣告和消息的流传,来宾都聚集在第二晚了。丧礼的第二天,隔壁2号堂有租用者。原以为没什么差别,但原来真正的戏码是在晚上诵经时段。
我不知道丧礼的诵经是否也有分合适的时辰,因为两边都几乎同时进行。外公信奉的是我叫不出名字的日本教,拜一个里面挂字画(还是符?)的小木橱、烧黑色短香的;隔壁也是佛教,但不同系的,用的是一般的香。我是个完全不会分辨佛教的人,只能从形式上知道他们的不同。进入诵经时段,我们这边是坐着重复地念同一句我听不懂的经文,隔壁则是穿上黑色、看似毕业袍的长袍,拿着香站着念经。由于隔壁的家属、朋友是站着的,无形中变成了一堵分割灵堂为左右两边的墙。两边的诵经仪式结束后,我发现一个爸爸相熟的朋友坐在另一边,是人家那边的治丧桌位,不禁疑惑:他们是因我爸而来的?还是真的刚好就是要出席隔壁家的丧事?我告诉我爸,他马上过去找他的朋友,从他们的对谈表情,我马上就感应到那位朋友是走错边了,而且还把帛金写给了隔壁家。写错帛金这回事,说真的,我还真是第一次听到、碰到,就像清明节时,你不可能扫错墓嘛!只是……就现场环境而言,这一点都不难理解,因为靠近人家2号灵堂的入口处就个非常显眼的桌位,写帛金的;而外边插着“XX治丧处”的牌子,无论是我们的还是隔壁家的,都是靠近2号灵堂。我们1号灵堂不是没有入口处,只是不大“顺脚”,于是大部分人都往那边走了。
夜渐深,来宾陆续离去,阿姨舅舅坐下闲聊的时候,才提起他们都有朋友走错边,也把帛金都写给隔壁了。我从聊天的位置远望两张写帛金的桌子,视觉对比之下,我们的真的非常失色、非常不起眼,甚至不怎么像帛金接收处,更像是一张放杂物的桌子。我想,就算事情重来,这也是无法避免的。一来,我们没办法控制来宾往哪边走,二来,我们只是在办朴素的身后事,没有必要因为这点事而大事装饰帛金接受处,这毕竟不是喜事。就算是婚礼,也有红包写错给人家的例子啊,所以算是一种遗憾吧。
我讲这个,主要不是为了那帛金(虽然有些朋友下手肯定不轻),而是那份遗憾。之前还在想,没在家里搞丧事的好处,就是不会在同一个地方想起治丧那几天的情景。我的经历让我深深地体验到,即使是大家都很开心的圣诞节聚会、新年聚会,我在那间屋子的客厅静静坐着时,不禁会想起阿嬷出殡的那一刻。我想,灵堂可以杜绝这样的情况发生,可以少一些伤感,只不过事无绝对,会出错的事情终究还是会出错。